西安钟鼓楼调整为泛光照明,关闭木建筑本体照明设施
- 2019-12-07 08:26:00
- 1824
近日,钟鼓楼保管所召开专题会,研究文物消防安全工作。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应急管理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对钟鼓楼进行安全大检查,排查消防安全隐患,确保文物安全。
二是将钟鼓楼调整为夜间泛光照明模式,关闭木建筑本体照明设施,并开展全面检查。
三是邀请文保照明领域专家,结合钟鼓楼夜间照明系统使用期已到的实际,抓紧完善夜间照明方案,尽快组织实施。
1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和应急管理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到“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亮化工程’”。这是我国第一次从文物安全角度对文物建筑的夜景照明灯光提出详细的指导意见。
钟楼熄灯后
钟楼熄灯前
新规出台:
文物、博物馆开放期间
每2小时防火巡查一次
近年来,国内外文物消防安全形势严峻。俄罗斯新圣女修道院、巴西国家博物馆、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皇家马厩与马术学院、日本首里城等相继发生火灾事故,一大批文化遗产遭受严重损害,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也为我国文物、博物馆单位消防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是国家文物局、应急管理部第一次专门就文物、博物馆单位消防工作联合出台的政策性文件。
国家文物局、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就《指导意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指导意见》重点强调要科学评估火灾风险,列出火灾风险隐患清单,加强制度建设;要严格生产生活用火,文物建筑用于宗教活动场所或者民居建筑等确需动用明火的,必须加强火源管理,指定安全地点,采取有效防火措施,并由专人看管,做到人离火灭,非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建筑保护范围内不得燃灯、烧纸、焚香;严格安全用电,文物、博物馆单位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电气安全检测维护,严格落实用电管理制度,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亮化工程”,在文物建筑外安装灯具的要保持安全距离;严格用火用电和易燃可燃物品管理,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工地和大型活动消防措施等。同时,文物、博物馆单位要严格检查整改火灾隐患,每月至少组织开展一次防火检查,每日定期开展防火巡查。对社会开放期间,每2小时开展一次防火巡查,并强化夜间巡查。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要加强对本辖区内文物、博物馆单位的监督检查,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实施挂牌督办。
网友热议
你怎么看?
重要解读
文物圈人士:
安装在建筑本体上的轮廓灯显然不符合要求
“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亮化工程’”,这句话到底该怎么理解?
陕西省文物圈内一位人士认为:“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亮化工程’”这句话虽然很短,但非常重要。包涵了三层意思:
第一,“文物建筑”四个字的理解,“文物”是指所有进入县保以上范围的,包含了国家级、省级、县(市)级三个级别,“建筑”自然是指高出地面的,地下遗址不包括在内,同时并没有对不同材质的文物建筑进行区别分类;
第二,“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亮化工程’”,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以后不能直接在文物建筑本体上安装灯具了,同时在受保护范围内的所有施工都必须按规定进行审批,但并没有说不可以采用投射等别的形式来照亮建筑;
第三,已经在文物建筑上直接安装了灯具的显然不符合要求,所以已经安装的用来勾勒建筑轮廓的灯具,应该是要拆掉的。这些直接安装在文物建筑上的灯具,即便是冷光源也会存在电路的安全性问题,在安装时还要固定打眼,这就会对文物建筑本体造成破坏。
“之所以这样规定,初衷当然是为了保护文物安全。文物安全是第一位的,一旦烧毁不可能再挽回。所以,做出这样的明确规定很有必要。但我认为,什么情况都不能绝对,如有更先进、更安全的照亮方式,在不违反规定情况下,应该还是可以使用的。所以这一规定并不意味着,钟鼓楼、西安城墙等从此要和夜西安说拜拜。”这位人士说。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责编:曾震宇 ]
来源:华商报